说到疝气,人们都很熟悉;但是提到食管裂孔疝,好像没有多少人听说过!据统计,每五个人里边就有一人曾出现反酸症状,而造成反酸的原因有很多,其中很重要的一个,就是食管裂孔疝。
一、食管裂孔疝的成因
食管裂孔疝(HH),通俗讲就是正常的身体组织跑到了不正常的位置上。(主要是胃,还有可能会有网膜、小肠、结肠)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暂时或持续性地进入胸腔所致的疾病。
先天性主要是存在先天发育障碍,如食管周围的膈肌脚发育不良,可以同时伴有短食管,从而形成较大的食管裂孔和裂孔周围组织薄弱。
后天性的主要由于膈食管筋膜、食管周围韧带的松弛和腹腔内压力增高等因素诱发。如不良饮食习惯,暴饮暴食、酗酒;脊柱畸形形成人们口中的罗锅,也能引发食管裂孔疝。
二、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区别
提到食管裂孔疝就不得不说一下胃食管反流病,两者常被混为一谈,其实食管裂孔疝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解剖性因素。
由于食管裂孔疝的存在,胃与食管之间起到抗反流屏障的括约肌(也就是让食物通过的单向阀门)损坏,这些患者的反流往往较重,而且很难用药物控制;巨大的食管裂孔疝常使整个胃翻入胸腔,患者不仅会有呼吸困难,而且胃本身也会出血甚至坏死。
二、食管裂孔疝修补+胃底折叠术
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够修补食管裂孔,恢复其正常大小并重建抗反流屏障。一般采用腹腔镜,在腹部做4-5个0.5厘米至1厘米的小孔,俗称“钥匙孔”手术。
手术的同时还可以在食管下段加做一个“围脖”,进一步减轻胃酸反流。手术中还根据裂孔的大小「放置补片」,加固修补的食管裂孔,防止其复发。
一般分为四类:
◆ Ⅰ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:最常见,约占所有食管裂孔疝的75%~90%。
◆ Ⅱ型食管旁疝:较少见,仅占裂孔疝的5%~20%,表现为胃的一部分(胃体或胃窦)在食管左前方通过增宽松弛的裂孔进入胸腔,而胃食管结合部位置正常。
◆ Ⅲ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:是前两型疝共同存在,具有前两型疝的共同特点。
◆ Ⅳ巨大型食管裂孔疝:可以认为是Ⅱ、Ⅲ型继续发展的结果。胃疝入胸腔的部分比较巨大,可以达到胃1/3以上,甚至是部分网膜、结肠和脾脏等其他脏器,危害最大,治疗起来也更复杂,常常需要使用补片。
很多患者术前长期服药,甚至一度以为自己需要一辈子服药。手术恢复后患者及基本告别了终生服药的困扰,因此对术后效果都颇为满意!
除抑制胃酸的药停了;饮食上也不再诸多顾及,很多以前不敢碰的食物也可以吃了。睡觉也可以躺平!不再焦虑和因泛酸而失眠,很多患者的气色也有了很大的提升。